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,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超过5000处、可移动文物超过1亿件(套)、历史建筑约2.47万处。1982年以来,已有130多座城市列入历史文化名城。
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数字化,测绘则是实现数字化的最主要手段之一。传统测绘方法存在效率低、精度低、仿真度低等技术瓶颈,立足生产实际,研究了一套文化遗产数字化生产的技术体系,较好解决了上述问题。

赤岗塔(市级文物保护单位)

昆虫研究所(历史建筑)
文化遗产数字化的
主要方法
1.传统方法
传统建筑立面测绘采用皮尺、测距仪、全站仪等测量工具,对建筑物的长宽高进行测量,效率和精度较低,对于高层建筑测量难度大。
2.三维激光
近年来,以地面架站式为主要形式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测绘、文化遗存数字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其优势在于具有快速、无接触、高精度、全数字等特点,能将建筑立面以点云的形式展现。但局限性也很明显:由于点云存在显示不够直观、颜色匹配可能出错等问题,在提取特征点时容易出现人工偏差;在建筑立面测绘项目中常常需要同步获取建筑立面影像,通常采用人工拍摄照片手动拼接得到,工作量较大,成果存在变形、错位等问题;此外,高层建筑顶部数据获取难度也较大。

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绘古建筑


建筑顶部激光点云稀疏
滑动查看全图
建筑立面纹理图(人工拼接)
3.倾斜摄影测量
用飞行载体搭载多镜头进行倾斜摄影,能自动化生产大范围的实景三维模型,在文化遗产测绘领域主要用于获取建筑顶部信息,经常与激光扫描方式结合使用,形成完整的建筑三维数据。

倾斜航飞数据与三维激光数据融合(动态展示)
贴近摄影测量
文化遗产测绘的 新方法
针对传统文化遗产测绘方法中存在的不足,院研究团队基于贴近摄影测量方法,从硬件测试、作业流程、数据处理、应用试验四个方面开展研究,形成了一套基于贴近摄影测量的文化遗存测绘技术体系,提出贴近摄影测量用于文化遗产测绘的航摄参数建议,并在琶洲塔、明心书院等多个典型场景开展了生产试验。
1.贴近摄影测量
近年,武汉大学张祖勋院士团队针对五相机倾斜摄影中有效照片比例低、成果在某些方面不可用的问题,提出了“贴近摄影测量”(nap-of-the-object photogrammetry)概念,并陆续在地质灾害调查精细化摄影测量等方面进行了应用试验,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果。
(1)原理
贴近摄影测量技术利用旋翼无人机贴近目标物获取超高分辨率影像,通过三维地理信息提取,可高度还原物体的精细结构。

贴近摄影示意图(与垂直摄影、倾斜摄影对比)
(2)优势
■ 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相比,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能获取更完整的建筑立面数据;
■ 在内业制图中,由于具有影像纹理,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能更准确地提取门、窗、台阶等目标物的角点数据,减少制图的人工偏差。
■ 利用建筑三维模型可投影生成无畸变的建筑立面影像。
■ 硬件门槛低,便于推广。
(3)不足
■ 适用场景具有一定局限性,要求建筑周边一定范围内较为空旷,没有树木、其他建筑等障碍物;
■ 贴近摄影利用具有一定重叠度的照片匹配计算得到成果,与倾斜摄影、近景摄影一样,模型精度、可靠性受建筑结构复杂程度影响较大,在建筑立面分层、镂空或纹理单一时,模型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空洞或拉花。